这段时间在看产品的书,有PM大牛推荐了这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在做产品的时候如果能避免这些思维错误,在生活中刻意的去训练这些思维艺术,我想那么看待问题可能会多一些视角,解决问题也就多了一种方式。下面是我认为比较常见的思维错误,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多看看,同时也分享给大家。
1、幸存偏误
由于生活中我们更容易看到媒体上的成功案例,而看不到背后千千万万的失败,你会系统性的高估成功的希望。我们应该多看看曾经大有希望如今却葬身商场的项目,虽然会有点打击,却对你有好处。
2、是原因还是结果
女模特为化妆品做广告,不是你买了这款化妆品就能变得向女模特一样漂亮(结果),而是之所以选这个女模特来做广告是因为她天生丽质才被选出来拍化妆品广告(原因);游泳健身教练身材健硕,并不是你去游泳健身就能练就同样的身材(结果),而是那些教练本身身材就健硕所以才来做游泳健身教练(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一件事的结果当做这件事发生的原因,这样的思维误差对洞悉产品是不是好产品来说是致命的。
当别人说这样做能把产品做好,请你认真思考,这样做的举措是产品好的原因还是结果。如果是原因,那么你应该毫不犹豫的采纳,但如果是结果,请洞悉其原因。
3、过度自信效应
每个人对自己的预估都会比实际偏高,连悲观的人也是。而且男人一般比女人要更高估自己。 所以,对所有的预测都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那些所谓的专家作出的。在筹划一件事情的时候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才能更现实的判断当前的形势。
4、从众心理
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性格弱点,我们会自然地觉得大家都选择的就不会太差。但在做决定的时候请记住英国作家毛姆的话:就算有5000万个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对因此成为明智之举。
5、沉没成本
我们对一件事情付出的越多就越难放弃。就人性来说,沉没成本越大,继续做某事的理由就越多。做某件事情往往有很多好的、合理的理由支持你继续走下去,但如果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就不是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沉没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以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
互惠这一理念在人类脑海里已经存活了一亿多年了。如果一个人对我好,那我会在另一个方面也对他好,不然心有愧欠。上世纪克里希那教徒在火车站免费给行人送鲜花,当行人在下一个路口扔进垃圾桶里的时候克里希那教徒再上前请求募捐,这样行人往往出于愧欠而募捐。所以下次在遇到免费的好事,那么最好是拒绝,别让自己陷互惠偏误的魔咒之中。
7、确认偏误
人们更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自动忽略那些对自身信念进行攻击的事情,比如听一个人讲话,看一本书,你往往会更愿意相信或更容易接受那些你早就认可的东西,而自动排斥那些你不认可的东西,所以以后接触别人的时候要尽可能去聆听所有,思考所有,别错过那些会让你变得更美好的东西。
8、权威偏误
人们面对问题时会倾向于臣服权威(这个其实看那个一听领导人讲话就哭的某国就很形象了,哈哈)。面对权威人们会将独立思考调低一级,非理性地对待问题。 所以面对权威请尝试挑战,辩证地看待权威,这样会更加自由。
9、对比效应
你可能会愿意多走10分钟的路去买便宜10块钱的水果,但你却不愿意多走10分钟的路去买原价989现价979的西服。一种从100块钱降价到70块钱的产品会显得比一直卖70块钱的产品更便宜。
10、现成偏误
我们会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是思维错误的常见之一,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所以,在产品定位和市场分析的时候,产品经理不应该只参考某一类人的反馈,而应该多与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交流,打破固有思维。
11、确认偏误的变体-“在好转前会先恶化”
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件事“在好转前会先恶化”,那你会发现接下来无论发生的事你都会感谢这个人:如果事情却是继续恶化,就证明他的预测是正确的;如果事情变化,那你也会把好转归功于这个人。所以当有人告诉你事情“在好转前会先恶化”,那么你应该小心。
12、故事偏误
有两则故事:一、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二、国王死了,随后王后伤心死去。毋庸置疑,这第两则故事会让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所以做一个有故事的产品比一个没有故事的产品要更容易成功。
13、事后诸葛亮偏误
现在我们对马云创造的阿里帝国赞叹不已,觉得马云的成功是必然的,但在马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却没人愿意相信他能成功。我们总是对已经成功或失败的事情表现的很睿智,分析的头头是道,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误差。不要忽略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所以,在分析成功或失败产品的原因时,保持一份谦逊,你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有预见性。
14、控制错觉
当你想得到一个大的数字的时候,你会用力掷色子;当你想得到一个小数字的时候,你会尽可能掷得温柔。但理性的人知道,掷色子得到的点数的概率是一样的,但人们会有控制错觉,错误的认为自己能控制某件事情的走向。
那么在产品设计上可以使用“安慰按钮”,比如淘宝上的催单按钮,让用户觉得他能控制一些东西,把用户体验做的更好。
15、激励误差
鼠灾,法国政府颁发法令:人们每交出一只死老鼠就能得到一定的报酬。然而人们不是去杀老鼠,反而大量养殖老鼠。
这说明:一、一旦有激励或改变激励的方式,人们会迅速而剧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二、人们只是对激励(得到一定的报酬)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杀死老鼠)做出反应。 所以,在设计产品激励时,应该注意这种激励误差,将激励和目的结合起来。
16、回归均值
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最差或最好的时候,会倾向于回归平均水平。
所以,当你做了一系列举措之后,产品的表现变好或变差,别着急定义这些举措,想想回归均值。
但请注意概率事件:将一枚硬币连抛50次都是人头朝上,如果要你用100块钱来堵下一次会是人头还是数字,大部分人会压数字,虽然人头同样是可能的。
17、选择悖论
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做出更差的决定同时也更可能导致不满。
18、讨喜偏误
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
我们会觉得一个人讨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
19、规避损失
损失要比同等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请每年接受体检,这样你可以及时发现可能的癌症。”,“如果你不每年接受体检,那么你在冒可能的癌症和不能及时得到治疗的风险”,第二句远比第一句要来的有效果。
所以告诉别人如果不这么做的损失比告诉别人这么做能得到的收益更加能说服别人。
20、关联谬误
克劳斯致力研究第三世界课题,在西非红十字会工作了两年,以下哪种可能性最大:
很多人会选择2,但理性思考下,即是银行家又在其中的第三世界基金会工作只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一小部分,所以1的可能性相比最大。关联谬误的思维陷阱会让我们更相信“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如果将克劳斯的故事描绘的更感人,那么我们犯这一思维错误的危险就越大。
诺贝尔获奖者卡尼曼认为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的思维。但往往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已经给出了结论。 就比如911事件发生后,聪明的保险公司推出“恐怖主义保险”,尽管其他类的保险显然已经包括了受到恐怖袭击的情况,而去美国的人买保险还是更倾向买“恐怖主义保险”。
21、框架效应
99%无脂的和1%有脂的肉,大部分人会选择99%无脂的,尽管这两种肉是一样的。同一种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听者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
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股价下跌称为“回调”;问题不再是“问题”,而是“机会”。
22、行动偏误
人们在遇到新情形或不明情形时,会产生行动偏误,也就是人们会更倾向于做点什么而不是停下来思考。
比如,点球的时候,球有1/3的概率射向球门中央,有1/3的概率射向球门左边,有1/3的概率射向球门右边,但守门员往往会扑左边或者右边,而很少待在中间-尽管有1/3的球会射向那里。这种行动偏误是人性潜在的一种偏误,想象下我们的祖先在森林边缘出现一个看上去像是一支剑齿虎的影子,他们不会像罗丹的“思想者”那样坐到一块石头上去进行分类思考,这到底是一只剑齿虎还是一只猫,他们会拔腿就跑。
所以,我们在不明情况下会产生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管它有没有帮助),因为这样我们会好受一点,即使事情没有什么好转。但理性地来说,如果情况不明,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
23、不作为偏误
这种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不作为偏误大多出现在: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
比如:公司管理层会认为不研发新产品不如研发错误产品严重,尽管两者都会使公司破产;不申报收入不比伪造纳税资料严重。
24、联想偏误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后,看到井绳就能联想到蛇。
开到蓝色的易拉罐就会联系到百事可乐,看到红色色调的网站就会想是京东或天猫。
25、及时行乐偏误
你宁愿在一年后得到100万还是在一年零一个月之后得到110万呢?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因为一年都等了,再等一个月也无所谓;但你宁愿今天得到100万还是在一个月后的到110万呢?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这种现象科学里称为双曲贴现: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随着年纪的增长,建立的自我控制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成功地延迟满足,但人性里及时行乐的诱惑依旧不可小觑。